首页 > 信息化动态 > 工作动态

东营市电化教育馆2003年工作总结

录入:东营市电化教育馆    来源:   时间:2006-01-01 06:01:26    点击数:

  东营市电教馆工作以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圆满完成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任务,我市的教育网络软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专业性强,必须强化学习,精通专业知识。在以自学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工作人员外出学习的机会,先后参加或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全国电教馆长培训班、网站管理维护培训班、网络安全管理和维护培训班;交换机、服务器等设备应用培训以及非线性编辑技术培训等。通过学习和实践,全馆人员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圆满完成我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任务。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今年全市教育工作七项重点工程之一,投入大,技术含量高,这项工程的顺利竣工对于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利津县、广饶县、河口区、东营区等四个县区已建成教育信息中心,并宽带接入市教育信息中心,垦利县已经完成局域网建设,正在积极筹备建设信息中心,达到了80%的县区建成信息中心的预期目标。为了加快信息中心建设,年初组织县区有关负责人到青岛、潍坊、诸城、寿光、滨州等市考察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学习先进经验。多次召开工程建设调度会,指导县区制订教育城域网建设规划方案,在广泛了解学校需求的基础上,编写了利津县、河口区、东营区等教育信息中心建设方案。电教馆与县区教育局和政府采购办公室联合组成招标小组进行公开招标建设,对工程建设标准提出严格要求,高质量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2、建成中小学校园网74处,并宽带接入教育教育城域网。初中以上学校70%以上已建成校园网,超过50%的预定目标。利津县、河口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并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城域网络,所有这些学校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发布、电视直播、办公自动化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等各项网络功能。这些校园网建设是在广泛考察论证的基础上,首先制定了适合各学校实际情况的建设方案,采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设备型号、统一招标、统一验收的方式,保证了校园网的建设质量,降低了建设成本,便于网络管理,为网络畅通及网络功能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校园网建设管理,年初制定了东营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校园网建设,使学校校园网具有较高性价比并能够与东营市教育城域网实现无缝连接。对我市校园网的技术选型、工程实施及验收、校园网运行和维护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校园网建设文档样本,所有工程都保留比较规范的原始档案,便于以后的维护和管理。对县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四十多处校园网进行测试验收,不合质量要求的建设限期整改,确保工程质量。
  三、加强东营教育城域网络的管理和应用,不断开发网站功能,建立内容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更好的为全市教育服务。
  1、努力办好东营教育信息网站,每天都在更新网站内容,多渠道收集教育信息,报道工作重点及有关政策,及时发布招生、考试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要教育新闻及时报送省教育厅和市政府网站,今年发布教育信息720条,其中省教育厅网站采用55条,市政府网站采用15条。通过网络收到和发布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市教育信息发布中心、交流中心,每天登陆网站人次数逐步增加。不断开发网络功能,在网站主页中增加了邮件系统、视频点播等功能,目前已有1800多教师经常使用教育网邮箱。
  2、采取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设基于教育区域宽带网应用的、具有我市特色、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现在中心引进安装有东师理想、清华同方思科、世纪龙教等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容量共计400G。自行建立视频资源库,整合各学校已有的教学录象带、VCD、专家讲座等视频资源,共计300小时。接入教育网的微机都可以查看、下载这些资源。
  3、确保了网络安全和畅通。初步了制订东营教育城域网络管理规定,密切关注网络运行状态,认真填写维护记录,按时进行应用软件升级,与电信部门密切合作及时排除了各种网络故障。为提高网络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水平、确保网络安全运行、提高网络使用效益,在上半年市级骨干网络管理员培训班之后,又分别在东营区、广饶县举办网络管理员培训班。
  四、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启动中央电教馆“十五”重点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全市70余所学校承担了子课题的研究,将有力的推动我市的教育信息化。通过审查学校申报的申请书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了我市四十余所为课题研究重点学校,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主任刘茂森教授等专家深入这些学校进行指导。4月、10月两次组织召开课题研究专家报告会,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等多方面讲解,为我市搞好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编辑印发课题研究简报,及时报道研究动态,介绍先进研究成果,推动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五、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我们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为纲领,依托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技术力量,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并以课题研究带动培训、以培训促进课题研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培训形式:
  1、进行学校校本培训。在全市确认定了一批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成立学校校长为组长的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制定培训计划,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对教师分层面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使广大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实际能力。
  2、外请和内聘相结合。我们采取外请专家对现代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技术进行辅导,内聘部分教研员就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活动。我们先后聘请了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钟绍春博士后;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组负责人,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茂森教授等专家来我市作专题报告,并深入学校进行指导。
  去年以来,我们对600多位中小学校长,170多名网络管理人员,2150多名骨干教师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些不同层面的培训为提高我市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建立的全市二十余处信息技术试点学校进行强化培训。一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培训;二是整合技术的基础培训;三是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能够熟练利用教学资源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并能够制作简易课件、建立教师个人主页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承担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任务。深入调查研究,周密制定方案。我们在对全市教育系统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东营市教育系统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试点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一是积极争取组织部门的支持,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将靠近学校的村庄,依托农村中小学建设卫星接收点,发挥教育部门优势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一套设备多种用途,同时用于中小学的远程教育。我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大,农村中小学规模增大,总数减少,多数学校离村庄较远,并且是多村联办,因此争取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站点建设困难较大。通过多方面协调,目前有47所学校,列入了组织部的安装建点计划,这些学校已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卫星天线安装地点的要求,做好了准备工作。二是对未安装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设备的学校,市县区教育部门采取市、县区、学校分级分层负责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在2004年3月底全面完成农村学校卫星接收站点建设。我们正在争取把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经费列入明年财政预算。
  市县教育信息中心已经或正在安装卫星接收设备,积极准备接收卫星教育教学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设适合我市特色的教育资源库。
  七、积极参加省电教馆组织的各项业务活动。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在参加全省多媒体网络课件、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等评选活动中成绩显著,创历年来最好成绩。我市电教馆获省电教馆颁发的课件制作展评优秀组织奖。今年我市教师在全省组织的信息技术教育论文评选和多媒体网络课件评选活动中成绩显著,标志着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水平和及应用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先后组织了全市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多媒体网络课件、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及演示活动,各县区和市直学校积极参加,收到参评论文90篇,课件96件,学生作品88件,这些作品的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高,经过认真评选,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全省的演示、评比,并放在教育网上交流、观摩,有力的促进了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八、及时协调解决“校校通”工程配备设备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九、完成全年电教教材的征订和分发工作。
  十、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