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化动态 > 工作动态

历时三年,烟台市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

录入:烟台市电化教育馆    来源:   时间:2006-01-01 07:20:26    点击数:

  进入新世纪,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如果不抓住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个关键,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烟台教育就无法继续保持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基于这一认识,烟台适时地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制高点,提出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校校通”。
  烟台于2001年启动教育信息化与“校校通”工程,着手筹建全市教育城域网。11月初,进行了商务谈判;11月13日与浪潮齐鲁软件公司签订了合同;12月6日与广电、监理、基建三方举行了签字仪式,从此拉开了教育信息网建设的帷幕。
  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15161.9万元,建成烟台教育城域网,开通了烟台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教育网),各县市区建成了县域教育网络信息中心。整个教育城域网采用三级结构,由全市主干网、13个县级网和用户网组成。对上连接CERNET、Chinanet主干网,对下连接全市各级教育机构。全市有681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41%,建网学校的学生人数占全市学生人数的80%以上,其余学校均以不同方式接入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教育网用户达到3万多个,全市基本实现了“校校通”。烟台市教育局局长刘连基做了一个这样的总结:“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烟台市始终坚持5个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实用的原则;先培训,后建网,软、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统一布局,“三网”并用的原则;开放性与安全性结合的原则。目前,烟台在“校校通”基础上已经开展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动态信息发布、电子邮件、视频会议、视频点播、多媒体课件制作、网上信息浏览、教学资源共享等。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上述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着“边建设、边培训”的原则,2003年,分层次组织了多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活动。举办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中小学校园网管理人员450多人次。举办了9期“新课程标准下网络课件制作培训班”,历时4个月,培训电教骨干教师800多名。目前,全市已有1.2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信息技术培训。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培训活动,为“校校通”工程建设和网络教育应用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采购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建立一个市、县市区、学校三级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提出“胖中心、瘦终端”的思路,资源购置主要依靠市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放在市、县两级的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学校主要是根据需要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去优化和使用这些教学资源。放在全市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既有外购多家公司的教育教学资源,也有自己制作的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可以选择是否要在整个资源管理平台上共享学校自己的资源。
  “一是队伍建设,重视人员培训;二是网络应用,建网不用不如不建。”烟台市教育局长刘连基认为,这两个方面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重点关注的。在接受《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四大媒体采访时刘连基局长说,如果说前两年是烟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年,那么今年乃至今后3年就是烟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该尽快地转移到应用上,“建网不用不如不建”。通过发挥教育网络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